CMS程序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CMS程序网 > 知识库 > 正文
文言文古文
文言文古文
提示:

文言文古文

1. 古文:文言文 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 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一牛且数万斤。 (2)募能出之者。 (3)徐去其土。 (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答案 1、且:几乎,重达。 募:招募。 徐:慢慢的。 实:装满,充实。 2、用大的木材做成秤锤秤杆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的去掉船里的土,船浮上来,铁牛也被拉出来了。 3、怀丙和尚先用两艘大船装满了土,放到铁牛两边,系住铁牛,然后用一根大木头做成秤锤秤杆的形状,保持两船对铁牛的拉力平衡,然后慢慢的去掉两艘船中的土,依靠水的浮力,慢慢把铁牛拉出来。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 (一)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1秉烛:点烛。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2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 ②安敢戏君乎: 。 ③如日出之阳: 。 ④臣闻之: 。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 (二)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òng):哀痛之至。 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 5贰:重复。 1、本文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 发尽白,蚤死 (2) 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 ) (2)弟子孰为好学( ) (3)不贰过(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6、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三)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1觇(chān):探看。2围:此处指蛇的身围。 3殊:极、很,完全。4攧(diān):跌。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悍吏之来吾乡 D、环而攻之而不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以剌刀攫其首 攫: (2) 蛇竟死 竟: 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 A、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B、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D、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1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 2陛:宫殿的台阶。3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2)立有间( )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 2、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五)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 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 可办粗饭几日 (2) 何必图好吃好着 (3) 莫待无时思有时 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 3、由俭入奢易,由。 2. 求30篇古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脊骨。 ③瘳(ch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二、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6.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7.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8.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9.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0.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 11.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12.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答: 13.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答: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 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4.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5.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五、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③不难:不惜,不耻。 16.“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7.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 六、细柳营 上自劳军。 3. 文言文与古文有什么区别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4. 求几篇古文 岳阳楼记-宋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qián)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qīng)。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捕蛇者说-唐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可以御大风、挛踠(luán wǎn)、瘘(lòu )、疠(lì),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sì)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lì)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ì)夫(fú)观人风者得焉。 5. 古诗 古文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玉台体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一)古文(10篇) 《荀子•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节选):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古文怎么解释
提示:

古文怎么解释

古文的解释(1) [classical literature] (2) 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宣王太史 籀箸(今著) 大篆 十五篇,与古或异。—— 汉· 许慎《说文解字·序》 (3) 指秦以前的文献典籍 (4) [prose in the classical literary style]∶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鲁迅《人生识字 糊涂 始》 (5) [Chinese script before the Qin Dynasty(221-207B.C.)]∶汉朝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详细解释 (1).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 战国 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如 《说文》 和 曹魏 时代 《三体石经》 中所收的古文及历代出土的六国铜器、兵器、货币、玺印、陶器及近年 长沙 仰天湖 楚 墓中所发现的竹简上的文字。至 唐 代则指隶书。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 :“ 仓颉 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箸於龙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 五帝 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及 宣王 大史籀 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 :“ 秦始皇 初兼 天下 , 丞相 李斯 乃奏同之,罢其不与 秦 文合者……皆取 史籀 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 秦 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 职务 緐,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 由此 绝矣。” 《文献通考·经籍四》 :“ 《汉· 儒林 传》 言 孔 氏有 《古文尚书》 , 孔安国 以今文读之。 《唐·艺文志》 有 《今文尚书》 十三卷,注言 玄宗 诏集贤 学士 衞包 改古文从今文。然则 汉 之所谓古文者科斗书,今文者隶书也。” (2).指 秦 以前的文献典籍。 《史记·太史公自序》 :“年十岁,则诵古文。” 司马 贞 索隐:“ 迁 及事 伏生 ,是学诵 《古文尚书》 。 刘 氏以为 《 左传 》 、 《 国语 》 、 《系本》 等书。是亦名古文也。” 王国维 《观堂集林·<史记>所谓古文说》 :“故 太史公 修 《史记》 时所据古书若 《五帝德》 ,若 《帝系姓》 ……凡先 秦 六国遗书非当时写本者皆谓之古文。”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 :“其偁 《易孟氏》 、 《书孔氏》 、 《诗毛氏》 ……皆古文也。” 段玉裁 注:“古书之言古文者有二:一谓‘壁中经籍’,一谓 仓颉 所制文字。” (3).“ 古文经学 ”的简称, 汉 经学的一派。 《汉书·地理志上》 :“ 太壹山 ,古文以为 终南 。 垂山 ,古文以为 敦物 。” 王国维 《观堂集林·<汉书>所谓古文说》 :“ 《汉书·艺文志》 所録经籍冠以古文二字,若 古字 者……而 《志》 於诸 《经》 外书,皆不著古今字。盖诸 《经》 之冠以古字者,所以别其家数,非徒以其文字也。六艺於书籍中为最尊,而古文於六艺中又自为一派,於是古文二字遂由书体之名而变为学派之名。故 《地理志》 於 《古文尚书》 家说亦单谓之古文。” 参见 “ 古文经学 ”。 (4).文体名。原指先 秦 两 汉 以来用文言写的散体文, 相对 六朝骈体而言。后则相对科举应用文体而言。 唐 韩愈 、 宋 欧阳 修 等皆曾 大力 提倡古文,反对骈骊的文体与文风。 唐 韩愈 《题<欧阳生哀辞>后》 :“ 愈 之为古文,岂独取其 句读 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余以古文为三等: 周 为上,七国次之, 汉 为下。” 《二十年目睹之怪 现状 》 第四二回:“只要记得那‘八股’的范围 格局 ,那 文章 的 魄力 之厚薄,气机之畅塞,词藻之枯腴,笔杖之灵钝,古文、时文,总是一样的。” (5).泛指文言文。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 中国 》 :“单是文学革新是不够的,因为 腐败 思想 ,能用古文做,也能用白话做。” 词语分解 古的解释 古 ǔ 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相对:古代。古稀(人七十岁的代称,源于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古典。古风。古训。古道(a.指古代的 道理 ;b.古朴;c.古老的道路)。 古体诗的简称:五古( 文的解释 文 é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 文锦 。 刺画花纹:文身。 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文盲。以文害辞。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 价值 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