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程序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CMS程序网 > 知识库 > 正文
我国古代的称呼足下是什么意思 有关足下的称呼介绍
我国古代的称呼足下是什么意思 有关足下的称呼介绍
提示:

我国古代的称呼足下是什么意思 有关足下的称呼介绍

1、足下是同辈相称的意思。

2、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出自这部书《史记·项羽本纪》。

3、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位后为晋文公。晋文公欲封赏有功之人,却忘了封赏当年跟随他逃亡并割股肉让他食用的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接受封赏,带老母隐居到绵山之中。晋文公知道后,派人去绵山寻找,他避而不见,于是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想迫使他出山,没想到介子推倔强如斯,抱着大树和母亲被烧死了。晋文公十分悲痛,于是令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屐穿在脚下,每次看到木屐的时候都会说:“悲乎,足下!”。“足下”一词由此而来,最终“足下”一词逐渐演变成对他人的敬称。

“足下”在古代是下对上或同辈之间的尊称,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提示:

“足下”在古代是下对上或同辈之间的尊称,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古人尤为重视礼节,称呼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是称呼对方的敬辞。 足下最早用于下称上。史书中有很多臣子敬称君主的例子,《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代对燕昭王说“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说:“您以为够了,那么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再如《史记.高祖本纪》: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意思是说:郦食其见刘邦不予跪拜,拱手行礼,说:“您一定要讨伐无道的秦朝,就不适合傲慢而见长者。”这都是臣子尊称君主的用法。 随着词语发展,“足下”不仅仅用于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也可以用于同辈之间。如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开篇即用“少卿足下”作为对朋友任安的称呼。后来这种用法逐渐增多,频繁用于平辈之间。 无论是下对上,还是同辈相称,“足下”都带有敬意。《称谓录》说:“古称人君,亦已“足下”称之,则“足下”之为尊称。”那么为什么尊称对方用“足下”这个词呢?据说这是源自晋文公。据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晋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履(以木作底的鞋)。每怀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亦称“剐肉奉君”),俯视其履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盖起于此。”《异苑》对“足下”的解释虽十分有趣,但也有人不认同这个看法。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东汉末年蔡邕的话解释说:“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执事,皆谦类。”也就是说,“足下”只是谦虚地尊称对方的称呼。

足下是怎样的一种称呼??
提示:

足下是怎样的一种称呼??

“足下”是一个敬辞,下对上或者同辈之间都可以尊称对方为“足下”,意思跟今天的“您”相近。 《战国策·燕策》中收录有投奔赵国的燕国大将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一封信,开篇就写道:“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斧质”是古代一种酷刑,将人放到砧板上,用斧头砍死。 乐毅这段话的意思是:臣不才,不能遵循燕国先王的教诲,来顺应大王您左右官员之心,恐怕犯下斧质之罪,这样既伤害了先王的英明,又有害于足下您的仁义,因此遁逃投奔了赵国。乐毅是臣,燕惠王是君,这是“足下”之称用于下对上。同辈之间互称“足下”的例子则更多,此不赘言。 “足下”相关记载: 在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作的集解中,南朝宋的学者裴骃引述蔡邕的解释说:“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皆谦类。”如此说来,“足下”之称,意味着不敢直视对方,犹如说:我只敢盯着您的脚下说话。 东方朔《琐语》、刘敬叔《异苑》和殷芸《小说》都是小说家言,更原始的文献《左传》和《史记》中都没有介子推被烧死的记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仅仅简单地记载道:“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按照这个记载,介子推一直隐居到老死,称得上寿终正寝。《史记·晋世家》则记载道:“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都没有介之推被烧死的情节。 因此这个流传久远的故事很可能是杜撰出来的,蔡邕的解释则更为可信。但是不管怎样,“足下”的称谓却就此流传了下来,一直沿用到今天,不过更多是用在书面语或者书信之中。

足下适用于什么情境 足下是谁对谁的称呼
提示:

足下适用于什么情境 足下是谁对谁的称呼

1、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

2、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3、【出处】:按“足下”作为敬称的释义,最权威当如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所说——东汉·蔡邕《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4、词汇的出处无确凿资料查证,以资料来说,早至战国时期已有将“足下”明确用作敬称的用法。《韩非子·难三》:“今足下虽强,未若知氏 ;韩、魏虽弱,未至如其在晋阳之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