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程序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CMS程序网 > 知识库 > 正文
公车上书的公车是什么意思?
公车上书的公车是什么意思?
提示:

公车上书的公车是什么意思?

公车上书的公车的意思是: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公车上书发生的背景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历史影响 虽然,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都先后失败,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公车上书标志着配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公车上书是什么意思
提示:

公车上书是什么意思

公车上书的意思是科举时代进京赶考的举人上书朝廷建言国是的故事。 公车上书有多种含义:是科举时代进京赶考的举人上书朝廷建言国是的故事。指清末历史事件公车上书。清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公车上书》是孔维克创作的中国画,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在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干奏牍;公车上书是中性成语,可作宾语、定语,用于政事。 公车上书的历史典故:《史记滑稽列传》载:汉武帝时,齐地人东方朔喜欢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他广泛地阅读了诸子百家的书,因此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他到长安后,到公车府给皇帝上书,共用三千个木简。 公车府派两个人一起来抬他的奏章,才勉强抬得起来。武帝花了两个月才读完东方朔的奏章,读完后龙心大悦,下令任命东方朔为郎官。后来,公车上书这一典故,用来指向帝王上书,以求得任用。